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30日讯(记者陈晓彤通讯员陈华文)3月27日,长江日报记者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悉,该校地球科学学院2022级珠峰班35名同学在马昌前教授、佘振兵教授和王连训副教授等的带领下,辗转湖北罗田县和英山县,围绕《地球系统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开展地质认知实习。
(资料图)
马昌前教授教学生辨认岩石。
该校地质学珠峰班是首批入选国家拔尖计划2.0的基地之一,以培养地球科学领域领军人才为目标,并为班级配备了一流的师资力量,制订独特的培养方案,不仅强调大学生地球系统科学思维,还重视大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而野外教学也是该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
以岩石学研究见长的马昌前教授长期以来把校园和野外两个课堂紧密结合。“培养高起点的地学人才,不能让学生成为书呆子,必须让他们尽早来到野外,感受地质的万千气象。校园课堂教学中,只是看到文字和图片,而在野外,学生们可以用手触摸侵入岩和变质岩,这种学习体验是校园课堂无法比拟的。”
学生们在观察地质现象。
据介绍,本次野外实习分为“地大—河铺镇—英山县城”和“英山县城—吴家山—地大”两条线路。老师们手把手教学生们辨认岩石、流水作用、岩浆捕虏体、岩层侵入关系、风化层辨识和造山运动等。英山罗田一带,由于大别山远古时期活跃的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使得地球的内力作用痕迹十分显著。
野外“教室”没有椅子,学生们就坐在石头上。马昌前教授用激光笔代替了粉笔,指着不同的岩石教学生们辨认岩石的差异。其中,对一块天然露头良好的岩浆捕虏体,他讲解各岩脉之间的关系,讲述亿万年前这里发生过惊心动魄的地质事件。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化,大自然中的岩石处于沉寂之中。而佘振兵和王连训两位老师则把地质常识和地质故事的讲解两者交融。“对于地质专业大一学生,如果只讲授冰冷的理论,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佘振兵说。
马昌前教授讲解岩浆捕虏体知识。
老师们对于地质知识,形象而生动的讲解,让学生们听起来津津有味。班长方博说:“作为地质专业大一学生,第一次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学习,一切都是新鲜的,这开启我们认识地质、热爱地质之门。”参加本次实习的大学生黄晴表示:“两天野外教学,我们手持地质锤和罗盘,采集岩石标本,初步用地质专业思维认识自然,这是一次美妙的地质之旅。”
马昌前介绍,学生们还将继续在野外开展更加系统全面的地质实习,在野外大课堂锤炼扎实的专业本领,指引学生攀登地质的珠峰。
【编辑:丁翾】
关键词:
上一篇:英媒:含猛犸象DNA培育制成的肉丸,在阿姆斯特丹亮相_世界微头条
下一篇:最后一页